太原市:文明实践站成了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发表时间:2023-11-27   来源:山西晚报

讲政策、树新风、互帮助、乐生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实践站成了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群众在哪里,居民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自2022年以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太原市多个部门通过统筹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的建设。

什么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简单来说,就是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方式,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统筹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动员和激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据太原市文明办相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太原市全市10个县(市、区)共建成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9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了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全覆盖,“五有”达标率(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为100%,同时,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点666个。

那么,太原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心(站、点)是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开展特色活动,又是如何创新工作方法帮扶社区居民与群众,广大群众在这里又能获得怎样的文化滋养与多彩丰富地文化生活?对此,11月20日至22日,记者分别来到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等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进行实地探访。

“文明实践+”增强参与感和获得感

11月20日上午10时50分许,距离午饭时间还有1个小时有余,在小店区龙城街道保利香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楼的“健康小屋”内,该小区的两名居民已经穿好志愿者工作服,并像往常一样,为附近的老人、小孩以及因工作原因顾不上做饭的居民,准备了健康餐的各种食材和饮品。

“今天的健康餐按照您的建议,我准备了一个荤菜红烧肉和炒菜花、韭菜木耳炒豆芽两个素菜,主食配大米小米‘二米饭’。有个问题咨询一下,今天的健康餐有个3岁孩子的妈妈报了名,你看今天用什么油来炒菜?”说话的人叫文娟,今年37岁,是该社区的一名全职宝妈,自2020年社区建设了这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文娟只要有时间就会来这里,跟随专业的健康管理师,免费学习健康养生餐的制作课程。

短短三年时间里,文娟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自己的努力,不仅考取了健康管理师资格证,还成为这里的健康管理志愿者,如今在该实践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不仅可以独自制作出上百种健康营养的养生餐,三年来,她通过自身所学已服务社区居民近千人。

“这个实践站从建设起来,我就一直坚持过来学习,能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地成长,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帮助了周围的居民,就连性格也比之前开朗了很多!”文娟说。

据保利香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杜薇介绍,该实践站由保利香槟社区党支部联合保利红色物业共同发起,旨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实践站自成立起,我们便积极按照小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工作目标,努力探索‘公益+市场+低偿’的双向互促发展模式,并因地制宜针对小区双职工家庭多、独居老年人多等问题,免费开设健康讲座、食疗养生餐、紧急求助、协助医疗等多个健康类课程,让社区居民在感受到健康关怀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我们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体验到更加优质的服务,体会到精神文明实践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杜薇说。

据小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陈燕红介绍,截至目前,太原市小店区有1个文明实践中心、11个文明实践所、171个文明实践站、92个文明实践点与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明校园及各类社会宣传展厅等共建共享。同时,结合各自辖区资源特点及群众需求,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初步形成了多种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运行模式。

“如亲贤社区开创的‘三大三小三聚焦’运行模式,云水明珠社区激活资源,实现‘共富联盟’,还有小店南部刘家堡村依托‘非遗’文化资源,连片打造文明实践圈……均已形成常态化实践阵地。”陈燕红表示,接下来将在此基础上推进“一站一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品牌建设,积极培育一批示范阵地、品牌项目等,让群众在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中有更多的仪式感、参与感和获得感。

健全完善运行机制 提升志愿服务“温度”

近几年,太原市杏花岭区为提升文明实践服务能力,立足群众需求,健全完善运行机制,着力引导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从基础服务向提升文明素质、凝聚社会共识转变。同时,面向群众开展多样化、个性化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志愿服务的“温度”和“深度”。11月21日上午,记者特别来到杏花岭区富力华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地了解居民们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

“锣鼓敲得叮咚响,我们四人走上场。说段垃圾分类好,鼓个掌……”21日上午9时许,在富力华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边的近3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宣教室门前,四名身穿红色传统服饰的社区居民,正在通过中国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三句半”,为大家表演《垃圾分类好废物变成宝》的主题宣讲。

“好!再来一个!”在表演的过程中,时不时听到现场居民拍手叫好。在大家的热情鼓励中,表演者更加认真。记者了解到,表演者均为该社区的退休干部,平均年龄59岁,自该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四人便经常来到中心练习“三句半”,并创作了遵守规则、垃圾分类、政策宣传、廉政建设、接种疫苗等十余篇“三句半”宣讲作品。

2022年,这个由72岁高龄的退休干部孙金花带队的“三句半”四人团体,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成立了富力华庭“三句半”志愿服务小分队,而现在的主要工作,便是通过“三句半”的形式,走进杏花岭区的大街小巷,为社区居民进行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宣讲。

“作为退休老干部,还是老党员,感觉现在可以退而不休,为党和人民作贡献,心里特别高兴。”孙金花说道,同时她还表示,今后将继续发光发热,创作更多好作品,并尽快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学习传统的“快板”技艺,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实践活动相结合,尽己所能,为建设平安社区工作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为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明实践阵地,太原市杏花岭区因地制宜盘活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法律、体育等资源阵地,靶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截至目前,杏花岭区共建成1个文明实践中心、12个文明实践所、146个文明实践站、48个实践基地。

“下一步,杏花岭区将继续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主线,在健全完善机制、盘活阵地资源、精准服务群众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探索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凝聚起推进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梁卿说。

盘活属地闲置资源 创建美好精神文明生活

为不断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太原市迎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在整合党建、文化等基层阵地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盘活属地闲置资源,建立119个实践所、站。同时,还将触角延伸到游园广场、楼宇园区、校园等地,建立560个文明实践点,实现了文明实践组织网络“全域覆盖”。

那么,闲置资源如何更好利用,居民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何真切感受?11月22日,记者来到了迎泽区老军营街道劲松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探究竟。

2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了劲松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走进干净整洁的大厅,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穿过大厅,记者步入一条10米左右的走廊,在走廊的尽头,便看到了直通二层的楼梯,而就在此时,记者也隐约听到了楼上悦耳的钢琴声、唱歌声,以及时不时夹杂在其中的爽朗笑声。

“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小道弯曲画着大问号。你们去架线还是去探宝,你们去伐树还是去割稻,鸟儿还没叫你们就出发了……”随着记者缓步走上二楼,美妙的歌声也随之变得清晰而明亮。来到第一间教室,记者透过窗户向里看,只见教室内十余名老人精神抖擞,大家正手拿歌谱,认真地唱着歌曲《清晨我们踏上小道》。而这其中,还有两位老人正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提示大家,注意歌曲的节拍和节奏。

而走到第二间教室门口,记者又看到了十余位老人积极专注地看着歌谱,同时还认真地倾听前方钢琴老师弹出的优美旋律和节奏。一段间奏结束后,老人们唱起了今天学习的新歌。在排练的过程中记者还发现,老人们还会出来打水或是寻找站内的工作人员帮忙打印歌谱。“真的很感谢实践站的工作人员,不仅给我们提供免费的排练室,还为我们提供充电、热水等暖心的服务,真的很温暖、很感动!”康乃馨合唱团负责人刘媛说。

据劲松社区党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高艳梅介绍,自实践站成立之后,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劲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资源,专门将二楼的几个办公室整理出来,为居民提供更多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学、讲、帮、乐、评’五大实践形式,让居民在有所收获的同时,让精神文明深入人心!”高艳梅说。

记者了解到,在迎泽区,类似的整合案例还有很多,不仅盘活当地资源,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精神文明带来的美好体验和生活。“海西社区文明实践站就是由区房管所废弃锅炉房打造而成的,现在已成为周边居民群众的日常‘打卡地’。同时,我们为了打造群众身边的宣讲课堂,还将宣讲场所搬进游园长廊、小区院落、楼宇企业,形成了‘板凳课堂’‘庭院党校’等亮点品牌。”迎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王利花介绍。

同时,王利花表示,未来,迎泽区将始终坚持人民导向,强化责任担当,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迎泽“样本”,全力争当太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排头兵。(记者 李婷)

相关报道